營造業轉包影響工安

新聞眼/「散漫文化、層層轉包」工安缺乏系統性改革 人禍一再重演

2022-04-03 02:53 聯合報

東南水泥拆塔意外中怪手司機快速逃生的影片在網上瘋傳。圖擷自YouTube
東南水泥拆塔意外中怪手司機快速逃生的影片在網上瘋傳。圖擷自YouTube

東南水泥廠儲槽倒塌,壓垮電塔、漫天灰塵吞沒工程車,怪手駕駛拔腿狂奔逃過一劫,宛如電影災難片的畫面在愚人節當天瘋傳,成為諷刺的一幕。

因為這個低級錯誤,高鐵疏運被癱瘓、超過十二萬的返鄉旅客行程大亂;時間再往前推五個月,近乎相同的畫面就曾上演過,同樣是東南水泥、炯德營造的組合,但那次水泥塔倒塌後,怪手司機送醫不治。

去年更因為一個輕忽,台鐵太魯閣號撞上邊波滑落的工程車,造成四十九人死亡,社會付出沉重代價,似乎還沒換得教訓。

二○一八年,台鐵普悠瑪案造成十八人喪命震驚社會,官方檢討出一四四項改善項目後,卻在兩年半後,再發生太魯閣案。事發後,重複上演的震怒、求償、究責,揪出罪魁禍首,說穿了,都只是為掩蓋台灣諉過卸責的文化與沉睡的安全意識。

在台灣,無論是第一線做工的人或台鐵駕駛,都有一個共同點,上工有如上戰場,只能賭命。

從台鐵到東南水泥,每一場災難都是社會的照妖鏡。先是散漫,台鐵長年委外工程管理權責模糊、缺乏明確監工機制,即使發生太魯閣事故後,現場邊坡防治、臨軌防護、監測機制乃至保全工時仍然慘不忍睹。

少了旅客投訴的營造工地更是天高皇帝遠,業主為獲取更多利益、降低工安標準、減低內部成本,將責任全部外推,外包廠商換了一家又一家。但出事後,誰發包、誰監工,在工安事故中彷彿消失,更不用說本應擔起監督之責的政府單位,當缺乏系統性改革的決心時,就只好由第一線扛責。

散漫文化加上層層轉包,造就違規事實,業主卻總能雙手一攤,將責任全推包商。尤其國內工安長期結構性問題,就是快速變化公司名稱和負責人。二○一九年,炯德營造一名梁姓勞工,因工地現場沒有鷹架、護欄,墜落後癱瘓;事後炯德代表人還曾因未付職災補償挨罰。隔年,炯德代表人乾脆直接換人當,但該公司地址有三家營造公司,原代表人依舊是同地址、另家公司的監察人。

台灣有大量的工程需求,營造公司就是少數幾家,即使負責人、公司名稱換了,工程品質也是換湯不換藥。太魯閣事故肇禍主嫌李義祥過去涉入弊案、借牌轉包劣跡,仍能取得標案如出一轍;如果不是爆發太魯閣事件,主管機關依然是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。

「李義祥們」層出不窮,東南水泥、炯德營造更是無所不在。官方的短視近利是台灣的悲哀,若無法從法規施政、工安文化、社會監督加以結構性改革,災難恐怕只會一再重演。